该系统创新融合多光谱遥感、边缘计算与自适应组网技术,实现农田环境多维感知与决策闭环,为中小规模农户提供轻量化数字农业工具。目前已在鲁、豫、苏三省建立12个示范基地,累计监测面积超2万亩,数据显示:系统部署后平均节水28%、节肥22%,病虫害预警时效提升72%。
在安徽滁州农业基地的对比试验中(2023-2024季):
水肥管理:根据土壤剖面水分动态模型,实施非充分灌溉(75%田间持水量阈值),节水31.7%,千粒重提升2.8g。
病害防控:基于多时序NDRE(归一化红边差异指数)变化趋势,提前9天预警条锈病爆发,减少杀菌剂用量42%。
经济效益:亩均增收217元(按当前小麦收购价计),投资回报周期11个月,预计2025年形成超300亿元市场规模。
一、技术核心:精准感知与智能决策
1、空基无人机巡检系统
改造无人机搭载自主研发多光谱相机,覆盖450~900纳米波段,通过植被指数分析(如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)实时反演作物叶绿素含量,精度达±2.5,可识别稻瘟病、蚜虫等21种常见病虫害。
单次飞行20分钟完成150亩农田全要素扫描,效率较人工提升15倍。
2、地面智能传感网络
部署太阳能供电的土壤传感器,基于时域反射原理(TDR)监测0~60厘米土层水分分布,结合三电极技术检测土壤盐分(精度±5%),数据每5分钟更新至云端。采用Lora无线组技术,单节点覆盖半径1.5公里,复杂地形下网络稳定性达97%。
3、云端智能决策平台
集成作物生长模型与多目标优化算法,生成灌溉、施肥、施药的最优方案农户通过微信小程序接收指令,如“南侧地块明早灌溉12吨”“当前氮含量低,需追加复合肥15公斤/亩”。
二、技术创新:破解农业物联网落地难题
1、低成本设计:采用国产芯片与3D打印技术,传感器成本降至300元/套,系统亩均年投入仅35元。
2、长效续航:太阳能动态功耗管理系统,根据光照预测自动调节能耗,设备续航达3年。
3、抗干扰能力:传感器外壳通过IP68防水防尘认证,表面涂覆抗生物腐蚀材料,适应稻田高湿、盐碱地等严苛环境。
三、社会价值与未来规划
团队负责人黄宇航表示:“项目最大挑战在于复杂农田环境下保障数据可靠性(高湿、虫害、农机振动)与降低技术成本间的矛盾。团队通过自研IP68防护级传感器(抗腐蚀涂层+防鼠咬设计)、Lora-Mesh动态组网(复杂地形传输稳定率97%)及国产替代硬件(成本压降70%)破解难题,同步开发极简微信小程序(语音指令+红黄绿预警图),使60岁农户也能10分钟上手。最终实现系统亩均年投入不足30元,故障率低于0.5%,获12省农户主动复购。我们坚持‘复杂算法简单化,专业设备平民化’的理念,系统已通过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的MT/T 1203-2023标准认证,正在申报6项发明专利。”
以技术创新解农耕之需,以学子智慧助乡村振兴。